正值“歐盟總統”范龍佩訪華之際,歐盟卻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連出四拳:對
中國銅版紙同時實施反傾銷、反補貼“雙反”,對中國產三聚氰胺征收反傾銷
稅,對塑料袋作出反傾銷、反規避終裁,對鉬絲立案發起反規避調查。此外,
今年以來歐盟還對中國出口的玻璃纖維等5種產品分別發起了貿易救濟調查和裁
定。但歐盟制造業不得不如此頻繁地訴諸花樣翻新的貿易保護措施,只能讓人
感到其虛弱而不是強大。因為,“歐洲堡壘”并未止住歐洲經濟分量下滑的頹
勢,也沒能遏制住中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崛起步伐。將生存希望寄托于靠“
歐洲堡壘”來隔離外部競爭,只會使其衰落更快、更深重。
與其消極地對中國企業、中國投資、中國商品橫加限制,歐洲不如積極地
利用中國機遇、搭上中國經濟增長的快車。因為在出口貿易空前擴張的同時,
中國進口規模也實現了大幅度提升;中國不僅是世界頭號出口大國,也已躍居世
界第二進口大國。中國國內消費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或接近兩位數增幅, 這創
造了旺盛的進口需求,而持續經常項目收支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又確保了中國
的進口支付能力,從而使中國得以憑借強大進口能力帶動貿易伙伴經濟增長,
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。從東南亞、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巴西、安哥拉到蘇
丹,越來越多的貿易伙伴從中國旺盛的進口需求中受益。
早在入世前的1997年至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期間,中國就發揮了東亞經濟
穩定器的作用;在2008年開始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中,中國強大的進口需求又
帶動多個國家和地區較快走出了蕭條,以至在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,2009年下
半年以來奇跡般的經濟復蘇也被不少輿論稱作是“中國制造”的。中國早已結
束了迫于外匯缺口壓力而不得不“千方百計擴大出口”的年代,轉而追求進出
口貿易均衡增長,中國最大國際貿易交易會——廣交會的正式名稱已于4年前從
“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”改成了“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”,中國還在陸續制
定實施一系列新的進口促進政策,擁有技術、質量、價格和服務優勢的貿易伙
伴在中國市場上擁有日益廣闊的前途。中國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國資源持續推進
工業化,也愿意通過進口方式讓貿易伙伴贏得機會分享繁榮;我們希望其他國家
投桃報李,對中國公司、商品和資本給予更公正的待遇。
可見,能否充分發掘“中國機遇”,帶動自身經濟復蘇和增長,關鍵在于
歐洲人能否放下身段,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需求。且不提從補貼、政府采購、
知識產權、資源出口到匯率等眾多問題上歐盟對中國的指責不乏明顯背離常識
的硬傷;在微觀層次上,歐盟許多人的思想誤區就已經非常明顯。
去年7月,德國《金融時報》刊載了一篇題為“中國人沖向德國”的文章,
提到德國已成中國人海外旅游的最熱門目的地之一,僅2009年就有40萬中國游
客到訪,而且在施華洛世奇水晶等眾多高檔商品上一擲千金,被許多德國商店
視為“最好客戶”。但酒店經營者和餐館老板對中國旅游者比較失望,蓋因中
國人對吃住要求不高,更喜歡把錢花在精品店。毫無疑問,在中國那些非常西
化、對一切事情都以西方權勢集團之是非為是非的中國知識分子那里,這種說
法不難贏得隨聲附和,但任何一個對生活保有真實感受的普通中國城市小康之
家居民都能看出其謬誤。中國久享美食王國盛名,南方飲食更為考究,而德式
餐飲即使在歐洲也乏善可陳,以至于西人有說法稱“天堂里最好的廚師是法國
人,地獄里最好的廚師是德國人”。未能贏得中國旅游者(其中來自富庶的南方
者較多)青睞自是情理之中。君不見不少在德中國學生都有自做的剩飯菜被“偷
吃”的經歷嗎?如果真想賺中國旅游者的錢,德國餐飲業界為什么不能靜下心來
,放低身段去研究一下中國海外旅游者主要來自哪些省份城市、而這些地方居
民的口味又如何呢?這樣做,不比一味表示“失望”和指責更能征服中國游客的
胃嗎?
即使在第三國市場上的競爭中,歐盟政府和企業也需更多反躬自省而非指
責中國。不錯,近10年來中國企業在非洲市場所獲甚豐,令歐洲企業倍感壓力
,指責中國在非洲行為之聲四起?墒,即使不考慮那些“人權”之類的政治
說教,歐盟企業動輒指望取得壟斷性市場地位,索取50%乃至100%以上的暴利,
中國企業則愿意讓東道國分享更大的利潤份額。兩相比較,有正常理智的東道
國政府和企業會怎么選擇,豈不是一目了然嗎?
既然如此,歐洲人該怎么做才真正符合自身利益呢?